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TXT下载

三四中文网->大唐小郎中TXT下载->大唐小郎中

正文 第 110 部分

作者:未知        书名:大唐小郎中        类型:高辣文       直达底部↓       返回目录

一秒记住 三四中文网 www.534zw.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i.534zw.com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左少阳暗自舒口气,心想不多的话就比较好办了,道:“有多少呢?”

    “我的徒弟只有八个,不过,徒弟又收了徒弟,徒弟的徒弟又收了徒弟,这样徒子徒孙、曾徒孙加起来,不算你,总共有一百五十三个。”

    “是我学医也是为了修道,所以跟我学道的人,同时也跟我学医。你要是不学道,将来当了掌门人,也不容易服众啊。”

    左少阳眼珠一转,道:“反正老爷子您是老寿星,还有百八十年好活呢,有您在,也用不着我教他们道术。”

    “你学了返虚吐纳功,也能轻松活过一百多岁的。肯定比我寿命长,到时候我死了,你怎么办?”

    “这个……”左少阳吞吞吐吐讪讪道,“我选一个道术高明而又能传承衣钵的年轻后辈,再把掌门之位传给他,不就行了嘛。”

    孙思邈苦笑摇头:“其实,修炼道术对长寿也有一些帮助的。不过,既然法术炼丹术这些你不想学,那就不学吧。我也乐得清闲。你将来想学了,随时我也都可以教你。”

    左少阳对画符抓鬼、修炼仙丹的法术没什么兴趣,他只想学的长寿术,也不相信这些所谓法术对长寿的帮助。听了这话,眉开眼笑道:“那说定了我拜入师门就是这仪式怎么弄?”

    “不急,还有一些事要交代清楚。等说清楚,再行入门仪式不迟。”

    “老爷子请说。”

    “光学返虚吐纳功,不学其他长寿术也是不行的,必须相辅相成。而长寿术很多都是养生之道,这些方法说着很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而且,养生之道不是嘴上说的,而必须一步步去做,做不到,就算你把我的法子背个滚瓜烂熟,若不照着去做,也是半点用处都没有——话说在前头,这些长寿术你也未必做得到,我跟皇上说了,他都做不到的。所以,还不如要官要钱要女人来得实在。”

    “你先说说看,什么事情连皇上都做不到?”

    “那是”左少阳笑道,“淡泊名利还好说,皇上已经是九五之尊,名利对他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可是这与世无争,就做不到了。现如今北边突厥入侵,如果皇上与世无争,不组织抵抗,那只怕便是咱们大唐的末日了。”

    “正是这话,所以皇上听了我的长寿术之后,摇头笑着说这长寿术只是给我这样的隐士的,没办法推而广之。——你好歹是个九品官,刚刚踏入仕途,这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你能做到吗?做不到,还是别学的好。”

    左少阳笑道:“我说过了,我不想当官,这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我能做到。”

    “那就好,不过,真要学得我全部长寿术,只怕你就不能当官了,最好是退隐山林。”

    “你说了,每年花一个月时间退隐山林,专心修炼吐纳之术嘛。”

    “这是最低要求,若能常年在山林修炼,练他个十年八载的,最好了,特别是刚刚入道之时,环境是很重要的。我年轻的时候,就跟我师父在太白山修炼了很多年。”

    “每年一个月的隐士生活我能坚持下去就不错了。我虽然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但让我现在就退隐山林去,我会闷着的,我可不想为了长寿去当隐士。”

    第462章 继承与发展

    孙思邈道:“不当隐士也行,在尘世间修炼,魔障要大一些,却也不是不能克服,不过,你要真心学长寿,当官和经商这两样就不能碰。”

    “为什么?”左少阳问。

    “当官的,我是指的管事的那种官,不是你这种小医官,——当然,你这种小医官也会对长寿多少有些影响的最好不当。”

    “呵呵,您先说当官和经商怎么不利于长寿?”

    “很简单,当官的,若是J臣,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夜夜笙歌,暴饮暴食;若是好官,忧心民众,日夜C劳,不知节度,都会伤身败体啊。经商的呢,为了蝇头小利,偷J耍滑,争强斗狠,大喜大悲。也是很伤身的。所以,两个都不是长寿之道。”

    “不过,当官的和经商的,很多也高寿的呀。”

    “短命的更多啊”孙思邈道,“相比而言,长寿者,多半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者,你没去过那些战火不到的山野乡村,长寿者比比皆是,当然,丰衣足食是前提,若吃不饱穿不暖,就谈不上长寿了。”

    “听了老爷子这番话,很受启发啊。”左少阳感叹道。

    “你对当官没什么兴趣,又不经商,这就很好。只要能继续做到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加之你本身就懂医术,能否未雨绸缪,所以,活过一百岁应该是没问题的。至于能活多久,那要看你的先天造化了。”

    左少阳乐了:“我的要求不高,活过百岁我就满足了。”

    “那好,还得强调一点,那就是我的这套返虚吐纳功,是我派秘技,根据教规,只能一脉单传,绝对不能外传任何人,包括你的妻妾将来可以在你的儿孙或者弟子中找一个资质天分高的,与世无争的人传授。”

    “这个自然。镇教之宝嘛,都是一脉单传的。”左少阳笑嘻嘻道,“那我是否可以点拨一下我的妻儿她们养生之道总?”

    “除了返虚吐纳功,别的养生术都可以说,我的养生之道是不保密的。你就算只指点你妻儿的养生之道,你懂医,医术水平也很不错,她们有啥小毛病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所以活个八九十岁也没问题的。”

    孙思邈这话并不是哄人高兴的,医疗水平和条件绝对是长寿最有力的保护神。有人曾经对史料上有记载的所有名医的寿命进行统计,平均寿命高达八十二岁唐初的几位名医,孙思邈不说了,许宗近百岁,甄权一百零二岁,甄立言八十四岁,张文仲八十岁,韦讯九十七岁,王焘八十五岁。在唐朝都是超级老寿星。

    所以左少阳对此充满信心的,笑道:“好,我答应了。不过,我话可说在前头,我只用这中风方子跟你换返虚吐纳功,别的药方和技术我可没说跟你换。这得说明了。”

    “我又不是聋子,我听清了。”

    不过,你刚才的话提醒我了,我教给你的药方,也有个要求。”

    “你说。”

    “你必须答应我,我教给你的所有方子,只能你一个人用,绝对不能外传任何第三人”

    孙思邈愣了一下:“为什么?让更多人知道这方子,岂不是能救更多人的性命?特别是没钱的平民百姓。”

    左少阳自然不能告诉他自己是担心把后世的先进方剂告诉了他,他传了出去,会造成历史的混乱。便道:“这治疗中风的方子是我祖传秘方,我家有祖训,绝对不能外传的,所以你必须发誓,我教给你的方子,你都只能拿来治病救人,终身不能外传也不能传给徒弟子孙,不能传给任何人,更不能写出方子来流传出去”

    “好,我发誓绝不外传就是。”

    “那说妥了,如何拜师入门?”

    “明**到我家来,在师父画像前敬香磕头拜师就行了。养生术我回去写下来给你,以后照着上面的做,这返虚吐纳功一时半会是学不会的,每天只能在早上日出前后修炼,效果最好,所以,明日拜师之后,每天日出前,你到我家里来,我教你。前后恐怕需要两个来月才能全部学会。关键看你的领悟力,领悟不行的话,一年半载能学会就不错了。”

    “这样啊,行,我一定好好学。”

    “好了,你可以说那药方了。”

    “放心,你说吧。”孙思邈道。

    孙思邈记忆力超人,虽然八十八岁高龄(对他一生而言只是中年),但依旧过耳不忘,特别是方剂,人家说一遍,他就牢牢记住了。

    “好啊”左少阳笑道,“我先说中风的辨证分型,然后对每种证型说相应的基础方,再说每种方剂的随证加减原则。”

    “好”

    “中风是人体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诱发,以脏腑Y阳失调……”

    “等等等等”孙思邈胡须乱抖,挥手道:“中风是内虚邪中呀,是经络空虚,风邪入中所致的。你怎么说是什么气血内虚基础上,什么劳倦内伤等等诱发?谁告诉你的?”

    金元以前的医者,对中风的病因病机,都认为是人体经络空虚,被外邪所乘,风邪入中,损害肌体筋络脏腑,如果侵入经络,则肌肤就麻木不仁了,如果侵入脏腑,就神志不清了。所以,张仲景、孙思邈这个时代的人都认为中风是于人体之外的风邪侵入人体导致的疾病,所以称其为“中风”。

    而金元之后,提出中风不是外来之风导致的,而是人体本身内伤积损,现代中医学认为,中风的病因不是外来之风,而是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积损正衰,当然,也有气候变化。对中风的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导致了金元前后不同的治疗原则。

    汉唐时期因为认为中风是经络空虚,为外邪入侵导致,所以治必温散,用续命汤、侯氏黑散等方,这些方剂主要的目的是弥补虚损的经络,要达到这个目的,那必不可少的一味药便是补虚的要药人参而人参昂贵,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所以,在当时中风是一种“富贵病”,普通百姓得了,几乎毫无办法只有等死。

    而汉唐之后的医家,特别是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分型论治使用的方剂很少用到人参这种贵重药材了。所以广大普通病患才能治得起这种病。

    孙思邈从太医署转发的文章中得知这个消息,兴冲冲赶来商量买方,可是左少阳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与孙思邈的医学思想截然不同,甚至跟医圣张仲景的论点都不相同,孙思邈忍耐不住,立即出声反对了起来。

    左少阳微笑道:“老爷子,说句话你可能不爱听,你们对中风的看法是错误的,中风其实不是外风入中,内虚邪中所致,用这种观点看待中风,治病必然需要人参补虚的,那就没办法用便宜的方子。”

    左少阳这个观点对孙思邈来说太匪夷所思了,完全推翻了他数十年的对中风的看法,老神医虽然为人谦和,淡泊名利,但是在学术争论上却是毫不相让的。沉声道:“医圣张仲景有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这里说的明明白白的,风之为病,半身不遂——就算我错了,难道医圣张仲景也错了不成?”

    “是,仲景医圣在中风的认识问题上也是不正确的……”

    孙思邈怒道:“你这家伙怎么这么说话?许老头说你在试卷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说张仲景说的不对,我还不相信,现在亲耳听你说,才知道此言非虚,你要想学长寿术,淡薄名利非常重要,不用学那些无知小人靠抨击古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左少阳淡淡道:“老爷子,我非常尊重仲景医圣和您,从内心没有半点不敬之处,我们的医术,都是在历代医学前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继承了他们的丰富医学知识,在他们基础上才发展起来的。不过,我说得是实情,受时代的限制,古人的医学难免有不适合的地方。就算是医圣也是如此,因为医圣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我的观点也不见得就是绝对终极的真理,若干年之后,后人也会修正发展我们的医学理论,提出更加合理的观点来,我们的医术只有这样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有可能一步步往前发展,不断进步。就算是老爷子,也在改进仲景医圣的医学,并没有固步自封啊”

    “我?我什么时候改进仲景医圣的医学了?”

    左少阳拱手道:“请教老爷子,传尸鬼注因何患病?”

    这是孙思邈近年很得意的一个医学研究成果,知道的人并不多,想不到左少阳这小郎中竟然知道,微笑道:“肺劳热生虫,在肺为病。”

    “那仲景医圣又是如何看待传尸鬼注的病因的?”

    第463章 目的何在

    孙思邈愣了一下,盯着他,半晌,才缓缓道:“仲景以为,虚劳病乃虚劳得之”

    孙思邈犹豫了一下,低沉的声音道:“不一样……”

    中医“肺痨”(肺结核)这个称呼,是宋朝之后才出现的。在唐朝之前,对肺痨称为“尸注”、“鬼注”以及“虚劳病”等。汉朝之前,张仲景等医家认为肺痨是一种因为虚劳而得的慢性病,所以把肺痨称为“虚劳病”,而晋代时期,才发现肺痨有强传染性,是一种传染病,而不是虚劳所得,那时候认为肺痨的传染源是尸体,所以才有“传尸”、“尸注”、“鬼注”的称呼。

    到了唐初孙思邈,他则开天辟地地提出了肺痨是一种虫子导致的疾病,说“劳热生虫在肺为病”,他把这种虫子叫“肺虫”,指出尸注是“肺虫”导致的烈性传染病,不再墨守陈规地遵循仲景医圣等人以为的肺痨是虚劳而得的理论。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肺结核是结核杆菌导致传染很近似。

    孙思邈对左少阳的问题有些张口结舌了,他以前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个问题,也没有特别意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张仲景的不同是在改进和发展张仲景的理论。听左少阳这么一说,猛然醒悟,不过,人总是这样的,有口人说家,无口说自己。也就是俗话说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人的通病,孙思邈这样的伟人也有难免落俗的时候。

    所以,孙思邈撇开这个话题,冷冷道:“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中风,不是尸注我不认为你的中风的观点比仲景医圣的更高明”

    左少阳毫不相让:“那为什么你们不能用便宜的方药治疗中风,而我却能?”

    这句话立即击中了孙思邈的要害,他愣了,望着左少阳,一时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半晌,才缓缓道:“那好,你先说说你的方剂”

    左少阳摇头道:“抱歉,如果老爷子不能接受我的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论断,你就没办法接受我后面说到的辨证论治使用的方剂就好像你先前说的,如果我做不到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就学不到你的长寿之术一样”

    孙思邈一双明眸盯着左少阳,终于缓缓道:“你这娃娃倒是很有胆略,说的也没错,行,先不学了,明**也不用来拜师,等我先好好琢磨琢磨你说的话,若是觉得对了,再来找你说这件事”

    “随时恭候老爷子大驾。”

    孙思邈起身出了后院,来到大堂,许宗在廖医监的屋里说话,听到孙思邈叫他,便撩门帘出来,本想开句玩笑,见两人都Y沉着脸,忙又不说了,拱拱手,两个老神医出了门,许宗上了自己的马车之后,孙思邈也跟着上了许宗的马车。

    许宗见状便知道孙思邈有话想说,两人坐下,许宗笑道:“孙老头,怎么了?这小娃娃要价太高,生意没谈成?”

    “不是,小娃娃很好说话,我准备代师收徒,收他做我的师弟。只是,这小子真的太狂妄了,刚才竟然又说仲景医圣的不是”

    许宗一愣,随即哈哈哈大笑,笑声中多少有些幸灾乐祸的意思:“这小子可是个麻烦,肆意评判仲景医圣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我说过了,上次医举中他已经来了这么一手,要是引人注意,已经够了,现在又来这一手?呵呵,现在他入你师门,只怕,以后不会少给你惹麻烦哟哈哈哈”

    孙思邈瞪了他一眼:“不仅仅是给我惹麻烦的事情,他这样乱来,只怕脑袋上的乌纱帽保不了多久不过,似乎这小子似乎不在乎这顶官帽,要不然,一定会很小心地说话的,只有真正醉心于医术的人,才会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这句话说到了许宗心里去了,频频点头道:“我第一次听说他在医举考试里说仲景医圣的不是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小子是个真正的医者,要不然,就算再笨,也会知道在医举中不能这么写,会引起主考官的反感,会落第的,但这小子全然不顾,开始我还以为是因为杜淹推荐他,他胸有成竹不怕主考官不高兴,但是想想又不对,纵然有杜淹推荐他,他也该替杜淹着想啊,不能给杜淹增加麻烦才对。所以,他应该是真正这么想的,认为仲景医圣说的不对,而且正如你所说,他醉心医学,不在乎名利得失,所以才在医举试卷上这么写了。这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欣赏他,建议让他担任了医正。”

    孙思邈点头道:“先前听你说了,我也觉得这小子有些胆量,今天听他说他本来就不想当这官,是他爹和别人唠唠叨叨反复说,他没办法才考的,他其实不想当官,今天这件事来看,他应该知道我能毁他的官途,但他却不在乎,还是说了,可见他是当真不在乎这个官。”

    孙思邈浓眉皱到一起,想了片刻,缓缓道:“我觉得不太像。”

    “为什么?”

    “他刚才说了,中风不是经络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仲景医圣和我们都错了,而是什么气血内虚之上,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诱发所致。还说如果我不能把这个观点纠正过来,跟我说了方剂也没用。我没办法理解,就不能很好地随证加减使用。如果他只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应该用能讨好我的观点来顺着我说才对,而不是直截了当说仲景医圣我们关于中风的观点都是错的,这不是惹我生气吗?还有什么好感可言?所以,这说不通的,应该不是这个目的。”

    许宗道:“那还有什么目的?难不成他还真认为仲景医圣的观点错了不成?”

    孙思邈缓缓道:“如果真是这样呢?”

    许宗一愣:“孙老头,你不会中这小子邪了吧?也怀疑仲景医圣是错的?”

    孙思邈只是下意识这么一闪念,在他们心目中,张仲景便是一座神,如同文革时毛主席在**群众心中的的地位一般,每一句话都是真理,不可能有丝毫错误,所以,孙思邈笑了笑,道:“是啊,这小子也的歪论肯定是错的,可是,他为什么又能用便宜的方剂治好中风病症呢?这些病症都是经过核实的,的确是真的。”

    “嗨瞎猫还碰到死老鼠呢或许正是这小子不知从哪里得了这么个偏方,能用便宜的药材治好中风,便生搬硬套,非要扯上仲景医圣的论断错误,以便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孙思邈缓缓摇头:“看着又不太不像……”

    “还不是装呗算了,孙老头,这小子的谬论去想它做什么,你要真眼红那方子,我教你一个乖。”

    “什么?”

    “回头你去找他,不管他说什么,都点头打哈哈,等得了他的方子再说,这方子总不是假的吧?你用长寿术跟他换得,量他没胆子骗你。”

    孙思邈又摇摇头:“不好,他说了,这治疗中风的方子不止一个,要分型论治,必须理解他的理论,才能真正使用这些方子,而不单单是一个方子那么简单。”

    “这也好办啊,你先不说话,听他说,完完整整听了,拿回来,那些谬论不管他,那些有用的学了,不就行了嘛。你以前买方子,不也是这样的吗?难不成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还不是要拿回来自己删删减减?”

    孙思邈还是摇头道:“我能感觉到这小郎中说的话不是瞎说,他的治疗中风的这一系列方药,都是建立在他这一套歪理上的,如果不能接受他这个理论,就的确不能学会他这些方药。”

    “那你打算怎么办?找他听他说这套歪理?”

    “自然不会,先缓缓,我脑子有些乱,想段时间再说,反正不着急。”

    “那也行。”许宗道,“附片问题怎么办?”

    “现在看来,这娃娃新法炮制的附片超量使用倒不会中毒,但是,疗效如果,目前只有少数个案证实了却是有疗效,但还没有的大大范围使用的验证,我的意思,是让太医署组织所属五个医馆和京城一些知名的私人医馆进行做专门药物适用,看看疗效到底如何,然后再做处理。

    “这倒是个好主意,如果这附片真的有疗效,而超量使用也安全可靠,很多方剂都能安全地使用附片,那当真是病患的一个福音。”

    “是,所以这个测试一定要组织好,时间可以长一些,观察清楚之后,才好决定。”

    “那就确定半年时间吧。”

    孙思邈点点头:“左少阳把附片的炮制方法独家卖给了合州恒昌药行,所以,得让恒昌药行到京城来开设药行,提供药材。不然没东西测试啊。”

    许宗道:“也不知道当初左少阳卖给他这方子卖了多少钱,如果一旦确定以后采用这种新法炮制的附片,全国都得跟他恒昌药行买,他恒昌药行只靠这一味药的炮制批发出售就够他赚的脑满肠肥了。”

    第464章 闷声学医

    左少阳跟孙思邈在医学上的冲突,两人闹翻了,没有学成孙思邈的长寿术,多少有些失望。

    随后几天,孙思邈一直没有再来。

    这天,左少阳正在医馆坐堂诊病,太医署太医令何泽亲自登门拜访。

    廖医监等人忙将何泽迎到后院会客厅里。何泽乐呵呵对左少阳道:“左大人,你的新法炮制的附片,经多人使用,疗效明显,散骑常侍许宗许老大人和孙思邈孙神医一直推荐,让太医署组织对你这新药进行试用测试,就在咱们四个太医署医馆,还有十几家京城的私人医馆。为期半年。所以,需要你组织足够的新附片来供给测试。你意下如何啊?”

    左少阳很是高兴,虽然附片批发权已经卖给恒昌药行独占使用,但是自己在恒昌药行有一份的份额,可以跟着一起赚钱,而且,这个测试将极大地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名气,为以后治病有莫大的帮助。

    左少阳解释了附片批发权独家出售给恒昌药行专营的事情,表示将尽快联系祝药柜,到京城来开设药行。

    太医署组织新药适用这也不是第一次,但是,都没有这一次这么规模大影响大,连太医署的太医令都亲自组织,这让廖医监等人更是惊诧,才明白这左少阳后面背景当真不得了。

    送走何泽之后,左少阳立即写了一封信,把这件事告诉了恒昌药行的祝药柜,让他们尽快先组织所有新附片送到京城来,同时到京城开设分号,就地生产附片。

    写好之后,通过衙门四百里加急送往合州。

    刚把这封信送走,好几天没见踪影的老神医药王孙思邈大驾光临了。

    孙思邈这几天可以说是备受折磨,白天黑夜翻来覆去脑海里都是这件事,一时气愤,一时冷笑,一时无奈,一时又迷茫,他记忆力超强,左少阳评说仲景医圣关于中风的观点的话,一句句的历历在目。

    难道仲景医圣也有犯错的时候?

    这个念头刚刚冒出来,便被孙思邈断然否定了,不可能从来没人说孙思邈什么地方说错了,也从来没人说孙思邈什么地方不对,这小娃娃竟然连续挑出仲景医圣的两处错误当真是,呃,真是这个……

    是什么,孙思邈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评价左少阳,说他是狂妄之徒?井底之蛙?无知小辈?可是他用便宜的药方治好了多起病患,这件事却是千真万确的。

    这些方剂真是建立在对仲景医圣中风理论的颠覆上面的吗?还是偶得方剂,牵强附会扯上仲景医圣,哗众取宠?

    想了几天,孙思邈最终还是决定,再去找左少阳,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买不买那些便宜治疗中风的方子现在倒成了次要的问题了,现在的关键是,左少阳提出仲景医圣的两处错误,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孙思邈已经想好了如何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先让左少阳说出中风的方剂,然后再让他用他的理论分析为什么这样配伍,由此便可知道这些方剂是不是真的建立在他所说的这些理论上,由此便可判断,他说真的依据这些不同于仲景医圣的理论创立的方剂,还是牵强附会的。当然,如果是前者,那还需要对这些方剂进行验证,果真如此,那……仲景医圣还有自己,还有所有的医者,关于中风的观点便都是错的了

    那白虎汤证的错误呢?是不是也是真的?

    除了这两个错误,还有没有别的错误?还有多少?

    别的先不说,光是中风理论错误这一点,无疑将是一个震耳欲聋的晴空霹雳张仲景是全国所有医者的圣人,是数百年来人人敬仰的神,不亚于读书人心目中的孔孟,数百年来的医者,人人都认为张仲景的话是字字珠玑,是绝对真确无误的,没人有过哪怕丝毫的怀疑。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关于杂病的许多论断,都是每年医举的必考内容,是太医署的主修内容。如果自己宣布张仲景的书也有错误,那时候,不知道整个杏林将会是怎样的一个震动和混乱

    如果这小郎中又找出一连串的张仲景的错误来,那,这场风暴将会是怎样的狂烈呢?

    孙思邈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他必须搞清楚这件事,要是没有决定代师收徒,收左少阳入师门,他也就懒得管这件事,但是,现在左少阳要拜入师门,成为自己师弟,他要在外面乱说一通,人家只怕会指着自己的鼻子骂的,自己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毁掉自己数十年心目中的完美无缺的圣人形象,这个结果可能是让人很不愉快的。他也必须搞清。

    孙思邈想好之后,决定还是找左少阳搞清楚这件事。他几天不出门,写下了自己的长寿心得,主要是养生术。不过,最核心的返虚吐纳功没有写,这是需要当面教授指点的,也不能外传。

    写完之后他又来到了东南医馆。

    左少阳忙把他请到了后院。店伙计奉上香茶后退下。

    左少阳很快明白了孙思邈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凌乱的逻辑思路,笑了笑,也不碰桌上的那本长寿术的书,说道:“治疗中风的方剂分两类,一类是中经络的,主要有天麻钩藤饮、化痰通络饮、星蒌承气汤、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另一类是中脏腑的,主要有羚羊角汤、苏合香丸、羚角钩藤汤、参附汤,——最后这个方剂是需要用人参的。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次要的方子。”

    左少阳列举的这些方剂,全部都是宋朝之后才出现的,而且大部分都是近现代的方剂。孙思邈自然一个都没听说过。

    左少阳又道:“我那天已经说了中风的病因病机,老爷子记忆力超群,想必已经牢记,我就不重复了,说一下中风的治疗原则,因为我认为,中风是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病,发病后半个月内的急性期,表实症状比较突出,急则治标,治法应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化痰通腑、化痰通络、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而半个月至半年的恢复期多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法上应使用扶正祛邪,常用育Y熄风、益气活血等办法。”

    左少阳接着把前面提到的几个方剂的配伍用药都说了,

    孙思邈低头沉吟片刻,这些药果然都与他的那些奇怪的理论相符的,肚子里有些疑虑,便Y着脸没说话。

    左少阳道:“天麻钩藤饮这个方剂,是治疗中经络的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的中风的。这种中风,是肝气不舒,郁久化火,阳化风动,风火上扰,上犯于脑,闭塞脑脉或者血溢于脑脉之外而出现的偏枯。所以,必须平肝泻火,通络熄风。”

    孙思邈听他又说中风是因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引起,明显与仲景医圣的经络空虚,外风入侵所致的理论大相径庭,不禁脸又沉下来了,本想喝问几句,可是到底还是忍住了,暗中告诫自己一定要听完。缓缓道:“你说一下这些方子为何这样配伍?”

    “好,方中天麻、钩藤用于平肝熄风,是君药;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帮助君药平息肝风,是臣药,栀子、黄芩、夏枯草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滋水涵木,僵蚕熄风通络,牛膝引亢逆之血下行,共为佐药,甘草调合药性,为使药。”

    接着,左少阳又说了临诊加减的原则。

    孙思邈行医数十年,别人说一个方子,又说这方子用来治什么病症,他立即便可以知道这方子究竟有没有这个作用。从左少阳说的这个天麻钩藤饮的用药和配伍来看,的确是用于阳亢化风、肝风内动,风火上扰病症的,而且用药思路清洗,目标明确,相得益彰,十分的精妙,绝对不是信口胡诌能编出来的。

    孙思邈肚子里暗道,莫非,中风当真可以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引起?

    接着,左少阳又说了用化痰通络饮治疗的中风是因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而星蒌承气汤治疗的中风是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补阳还五汤是对付气虚血瘀所致的中风;镇肝息风汤是对付Y虚风动的等等。他花了大半个时辰,详细地把治疗中风的所有方剂全部解说了一遍。

    孙思邈刚开始还强忍怒气听他说,到后来,已经变成了惊讶,到最后,成了满腹疑窦。因为左少阳说的这些方剂,的的确确都与他前面所说理论吻合的,所用之药也是治疗这些病证的。配伍也是如此的精妙绝伦,连想找一点毛病都找不到。

    左少阳说完方剂,又取来自己诊病的登记本,说了这段时间自己用这些方剂治疗的病案,每个病案都有名有姓有记载,包括病患的病症,自己随证加减的思路,和治疗之后的疗效。

    第465章 伟人

    最后,左少阳道:“老爷子,我这些方子中,有几种方子是需要用到附片的,而且,有些多年沉疴,则必须用大剂量的附子乌头才能奏效,需要提醒老爷子的是,附片和乌头,只能使用我的新法炮制的,绝对不能使用别的人炮制的,否则很可能会中毒我这还有一些附片,可以先给老爷子用着,我已经联系了合州恒昌药行,请他们尽快到京城开办药铺,炮制新附片乌头。到时候,老爷子可以直接从他们哪里进货。”

    孙思邈点点头。

    “那好,老爷子,我说完了,我治疗中风的所有方剂就这么多。请您指点。”

    孙思邈沉吟良久,才叹了口气:“你说的,我都记住了,你说的方剂,已经经过检验,证明是有效的,但是,我始终觉得,你对仲景医圣的否定是不对的……”

    “老爷子,我没有否定仲景医圣,我只是说他有个别地方……”

    孙思邈一摆手,有些苍凉地低声道:“不管是整个否定,还是个别地方,都是……让人不能接受的……”

    左少阳没有再说话,他知道,孙思邈这样的论断,是基于对张仲景近乎顶礼膜拜的崇敬而来的,容不得别人说半点伟人的不是。这时候,除了沉默,他找不到更合适的态度。

    这是孙思邈最担心的,说了这话,眼巴巴望着他,那眼神,甚至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祈求在里面。

    这让左少阳的心咯噔了一下,大名鼎鼎的药王孙思邈,对指出张仲景的谬误都有如此强烈的抵触反感,甚至不惜哀求,其他医者会怎么样呢?

    医圣张仲景的确是一位伟人,在中医发展史上,他的地位无人能撼动,他的《伤寒杂病论》,就算在现代,也是中医应用得最广泛的著作,可以说,后世的绝大部分方剂,都是从他的这部书发展而来的。中医的绝大部分理论,也是从他的医学理论中发展而成的。正是因为他这种无以匹敌的巨大作用,千百年来,从被人喻为医圣

    圣人,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无人能出其右

    但是,这只是说张仲景在医学发展史上的至高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指他的医术是最高的,是无人能超越的,毕竟,医学跟所有科学一样,都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过程,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然会比前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医学水平和成就,也会比前人更高。这是无人质疑的。

    张仲景的理论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千年,这两千年的时间里,无数的名医继承病发展了张仲景的医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医术成就,特别是近现代社会,随着高科技技术的飞跃发展,现代医学中西融合,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说历史成就,只说医学水平,张仲景的医术,跟两千年之后的现代医者相比,肯定是有很大的不足的和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就像现代的医生,没办法跟两千年之后的医者比肩一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是,唐朝距离张仲景所在的东汉还不到五百年时间,唐朝的医学技术发展本来就比较缓慢,加之东汉到唐朝,数百年间大多是战乱,严重抑制了医学水平的发展,所以,唐朝的医术整体上并不比东汉时期进步多少,因此,在唐朝人眼里,伟大的东汉神医张仲景,依然是心目中最伟大的医者,是不容亵渎抨击的神

    左少阳已经开始明白这一点,他并不是故意要贬低医圣张仲景,但是,他要引用现代更先进的医学理论,就必然冲击张仲景当时的理论,这种矛盾是无法回避的,除非,他闭嘴,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看见孙思邈都情不自禁露出哀求的眼神,左少阳发现,自己还是有些鲁莽了,侵犯了唐朝医者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所以,他只能选择沉默,冲着孙思邈,轻轻摇了摇头。

    孙思邈大喜,这就是说,除了这两处毛病,医圣张仲景没有更多的毛病了,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乐呵呵笑了:“行了,你已经把医方都告诉我了,明天日出时分,你到我家里来,我代师收徒,然后教你返虚吐纳功。”

    “好”

    孙思邈离开东南医馆,坐马车回家。半路上,他又改变了主意,让车夫径直前往“孙氏医馆”。

    孙氏医馆是孙思邈的大徒弟,也就是他的大儿子孙守然开设的医馆。他的九个徒弟,有六个在太白山里修道,其余三个,都在这医馆里坐堂诊病。

    孙思邈是几乎不坐堂问诊的,所以医馆都是大儿子料理。孙思邈的大儿子孙守然已经七十岁了,头发胡须都已经差不多全白了,皮肤也全是皱纹,他父亲孙思邈站在一起,不知道的经常把两人搞混淆。

    因为孙守然等的医术已经很高明,在京城已经是小有名气,所以孙思邈很放心他们,平素很少来的。孙守然等一众徒子徒孙见老爷子今天突然来了,而且神情凝重,都有些意外。

    孙守然不知道父亲为何突然问起这件事,忙道:“有,有不少呢。”

    “嗯,你立即派人去把他们都叫来,全部留下地址的都叫来”

    “叫来做什么?”

    “给他们治病”

    “啊?”孙守然吃惊不小:“父亲,这中风病患太多了,有好几十个呢我们只能选其中病情最危重的几个给予救济,这人参越来越贵了,花费不起的。”

    “我学到了一种方子,可以用很便宜的药治疗中风”

    孙思邈微笑点头。

    左少阳用廉价药方治疗中风效果明显的报道,虽然只转发了太医署的五个医馆,但是这个消息太引人注目了,所以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小医馆。孙守然等一众弟子也知道了。心里都有些怀疑,暗中打听了,果然有此事。

    孙守然等人都想把这方子学过来,无奈,左少阳给这些中风病人治病从来不留方子,连药都是自己煎熬好了让病患到医馆来取或者送上门去。所以只能眼红而已。

    现代突然听见孙思邈说学到了这个方子,孙守然当真是惊喜交加,忙让药铺伙计和徒弟们分批各自去通知那些以前曾到医馆来求治中风,因为无钱支付昂贵的使用人参为主药的药费,而无法治愈


热门小说推荐: 剑来 圣墟 夜天子 斗破苍穹 永夜君王 斗罗大陆 情欲超市 大团结 乱伦大杂烩 乱伦系列(未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