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TXT下载

三四中文网->大唐小郎中TXT下载->大唐小郎中

正文 第 73 部分

作者:未知        书名:大唐小郎中        类型:高辣文       直达底部↓       返回目录

一秒记住 三四中文网 www.534zw.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i.534zw.com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李三壮笑道:“左公子对农活原来这么在行啊?”

    李四壮道:“三哥你这不是废话嘛,不在行,怎么能造出这么好的水车。”

    “能造水车不等于就懂农活啊,木匠能造出精巧的大船,木匠就未必懂农活。”

    李三壮冷笑道:“我不知道在哪里,你就更不知道在哪里了”

    “我不在,可是大哥在啊……”

    李大壮听他们越扯越远,摆手道:“行了,你们瞎扯什么?烦不烦都中午了,回去吃饭,下午上山砍竹子架引水管”

    两人这才不争了,一行人往回走。

    这时,远远从后面沿着田埂来了几个人,用板门抬着一个人过来。前面两个抬门板的,一个是个中年妇人,另一个是个半大的孩子,后面一位,却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门板上抬着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前面的老妇焦急地嚷嚷着:“劳驾几位,借过借过。”

    回头一看,这几个人满脸焦急神色,抬着的门板上躺着的中年人头大如斗,而且是可怕的紫红色,还有星星点点的斑点,两只眼睛都被肿胀的面部皮肤挤成了一条缝,嘴唇肿胀跟两根大号腊肠似的,往外翻着,微张着嘴,脖子肿得头差不多大了。两只手不停在脸上、手上挠着。手背、脸颊等处被抓的血迹斑斑,不少地方皮肤已经溃烂坏死。嘴里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不停地在门板上翻动挣扎。

    左少阳他们急忙站到田埂下,让开道路。

    李四壮探头探脑道:“哎哟,这人怎么成了这样子,肿得跟个大水牛似的。”

    “当然不行,哪有用肚子比脑袋的。”

    李大壮狠狠瞪了两人一眼,两人这才不说话了。

    左少阳一瞧这人,忙问道:“他病了啊你们这是送哪里去?”

    “城里看病啊。”那老妇一边往前走一边道,“去找贵芝堂的左楷模治”

    李二壮喜道:“那还不赶紧停下来我们这位公子就是你们说的左楷模了”

    那几人一听,急忙停住了,后面那白发老人惊喜上下打量了一下左少阳:“没错,是左楷模,哎哟我都没注意,放下赶紧放下”

    三人急忙将门板放在田埂上,那半大的孩子也认出了左少阳:“你是左楷模,上次我还见过你骑大马游街呢”

    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左少阳心想,蹲下身查看病人,问道:“怎么回事?”

    身后的李四壮平时话最多,嚷嚷道:“这还用问嘛,肯定是马蜂叮了,——上次三哥被马蜂叮了,一张脸也肿得这么大的。”

    李三壮道:“别瞎说,马蜂叮成这个样子的话,他不疼死了?那时候我才被几只马蜂叮,就疼得喊天喊地的,他都肿成这个样子,不得被多少马蜂叮啊?那早就痛死了,现在看他,只是哼哼,又不喊痛。”

    “不喊痛就不痛了?上回咱娘中风,也不喊不叫的,难不成她就很舒坦?”

    “你这是捣乱娘那能跟这比吗?娘那是病了痛得说不出来”

    “你说不是马蜂叮的,那你说他脸怎么肿成这个样子?”

    “这我哪知道,我知道我不成了郎中了,”李三壮道,“可能是饿的呗,我们前段时间挨饿的时候,不是也浮肿了吗,肿得两手两脚和脸跟成发面饼一样,一按一个凹……”

    “不对”李四壮道,“我们饿肿的是白白的跟泡了水一样,而且比他这轻得多,他这肿得都赶上猪头了,而且好象还痒的不行,我们饿肿的时候不痒哦。”

    李三壮知道弟弟说得没错,但又不愿意认输,便道:“那你说,他这是怎么回事?”

    “碰到鬼了呗,我听说,遇到脏东西就会这样的。”

    “碰到脏东西?你怎么不说他鬼上身了?”

    “嘿还真可能就是鬼上身了……”

    李大壮呵斥道:“你们两少说两句行不行?左公子这看病呢”

    两人这才不说了。

    刚才他们俩叽里呱啦的说个不停,声音又大,那病患家属也没办法回答左少阳的话,好不容易他们停住嘴了,这才得了空闲,那老妇道:“这是我儿子,今天早上,也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脸、脖子、手,就肿成这个样子了,村里刘大姑说他这是冲撞了山神,看见了不该看的东西……”

    老妇答道:“没来得及,刘大姑被人家请走跳大神去了。”

    李四壮很想问问请去跳大神的那一家为什么要请仙姑跳神,但是看见大哥李大壮狠狠瞪了他一眼,李家兄弟都比较怕这个大哥,赶紧闭嘴。

    那男人嘟哝着肿胀发紫的嘴,艰难地说道:“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早起上山,不久就开始肿,然后就……成这个样子了……”

    “很痒……挠破了都还在痒……”

    皮肤瘙痒、浮肿,莫非是过敏了吗?左少阳心想,问道:“你在山上做什么?”

    “挖野菜吃……”

    “不是可以佃租地吗?你怎么不佃租呢?”

    旁边老妇见儿子浮肿说话费力,便帮着答道:“我们家佃租了三亩,官府只给赊三斗粮食,我们家四口人,吃不到秋后的,所以要采野菜加在一起吃。”

    “怎么不多赊几斗?”

    “说是衙门粮食也不多了,不让多赊,一亩地只准赊一斗米,最多一户只能赊十斗。”

    第311章 怪病

    漆树过敏症状跟这个比较类似,也会引起脸部、脖子、手指、胳膊之类的浮肿,而且也会瘙痒。

    那男人回忆了片刻:“不清楚是不是碰到了,我只顾得地上挖野菜了,有时候累了,靠在树上歇一会,没注意是不是漆树。”

    “那你好好想想,有没有碰到别的什么奇怪的东西,在你浮肿瘙痒之前?”

    那男人又回忆了一会:“真的没注意,我光注意挖野菜去了……”

    那老妇在一旁补充道:“前两个月叛军不让上山顶采挖野菜,半山以下的野菜都被采光了,都在山顶上采,山顶上的树木都没有动过,以前也很少上到山顶去的,或许便又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左少阳见问不出什么,决定暂时先按漆树过敏治疗。很多皮肤过敏的用药是相通的,所以可能会有效果。

    左少阳道:“抬到我们药铺去吧。”

    李家四兄弟帮忙抬着,回到了城里。径直来到贵芝堂。

    刚进药铺,众人都傻眼了,大堂里摆着七八张抬人的门板,还有三四张软榻,上面躺着的都是哼哼唧唧的病人,都是头大如斗,肿胀得眼睛都眯成缝了,两只手不停地在身上挠着,显然很痒。有的甚至高热头昏谵语。

    左贵老爹见这次又抬进来一个脑袋肿胀不停挠痒的病患,更是愁眉苦脸,见到随后跟进来的是儿子左少阳,这才喜道:“忠儿,你们可回来了,快看看吧,这些人等你好半天了。我给看过,用了一些清热解毒的药膏擦了,没什么用处。不知道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贵芝堂在这次饥荒中施舍药粥济民,儿子又被大将军封为“拥军楷模”,骑着高头大马满世界游,加上先前李大娘的宣传,饥荒战乱中救治骨折烧伤病人的口口相传,特别是两个月饥荒时惠民堂的名医倪大夫都在贵芝堂坐堂问诊,后来还替贵芝堂上山采药,更是轰动,现在可谓四里八乡的都知道了,口碑很好,声名远播。但就名声而言,与惠民堂相比也逊色不了多少了。而且,贵芝堂有一个比惠民堂强的地方,那就是药费便宜。

    所以,这些人莫名其妙脸手肿胀头大如斗瘙痒难忍的病患,大多是穷苦百姓,冲着贵芝堂仁医救人的名气和低廉的药费,所以都到贵芝堂来求医。来了才知道,贵芝堂里已经有不少跟他们一样病症的病人了。

    这些人经过左贵整治之后,并没有好转,心急如焚,便想转药铺医治,左贵自然不能让他们就这么走,那好不容易竖立起来的声誉可就毁了,便陪着笑耐心劝他们等自己儿子左少阳回来,声称左少阳能治此病。其实左贵也没见过左少阳治这种怪病的,只是心中凭着一股信任而已。

    这些人也听说过贵芝堂小郎中治好了很多别的医馆治不好的绝症,包括县太老爷都到贵芝堂来求医(其实是查案,百姓不知道,当时纯属误传),也就耐心等着。

    终于等到左少阳回来了,病患家属全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焦急地让他给瞧病。

    左少阳请大家稍安勿躁,先扫了一眼所有病患,发现都是类似病症,不禁头也大了,而且病患大部分都是衣着褴褛的百姓,小部分是衣着华丽,显然不是普通人家。这些人不应该上山接触漆树吧?

    左少阳问了那三四个几个衣着华丽的富家病患,得知饥荒的两个月曾上山采挖野菜或者跟人买野菜吃,但是,自从朝廷售粮之后,能买到粮食了,就再也没上过山。

    而漆树过敏,不可能潜伏几天之后才发作的,所以,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些人是碰到漆树过敏了,至少可以排除这几个富家病患是漆树过敏。

    他又问了其他贫穷的病患,得知这些天都上山采挖野菜来着。毕竟租佃田地之后,赊粮数量有限,一家人要想坚持到秋后,必须混杂着野菜一起吃。

    但是,这些病患中,至少一半人肯定地说,他们没有碰到过漆树甚至没有遇到过漆树。

    漆树早在春秋就为人们所熟悉,一般百姓也都认识。这些人一半都说没有碰到过漆树,便又排除这些人是漆树过敏了。

    那到底是什么过敏,又或者是什么病,让如此多的饥民同时发病,症状相同呢?

    左少阳先给几个高热神昏谵语的病患进行对症治疗,使用清热解痉药配合针灸治疗,很快控制了体温,并使病患神志恢复清醒。

    病患家属顿时信心大增,一个劲感谢。

    左少阳治疗的同时,反复问了发病经过,却还是没能找到原因。只能全部先决定先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他让病患家属们将病患们送到隔壁留诊病房里病床上躺下。叮嘱病患限制给病患喝水,饮食清淡,尽可能少放盐。同时注意观察病患的N量和小便次数。

    他用牛蒡子、荆芥、白鲜皮等治疗瘙痒的常用药,配伍麻黄、杏仁、紫苏叶等治疗颜面浮肿的药,水煎之后给病患们服下。又用苦参、白鲜皮、蛇床子、冰片、麝香等配成止痒消炎药水,外擦患处止痒。

    这些对症下药措施,倒也起到了一些效果,到的晚上,浮肿已经开始消退,瘙痒也减轻了,至少能控制住不去挠了。病患和家属都很高兴,交口称赞左少阳医术高明。

    左少阳却高兴不起来,他知道,这种对症下药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根治,必须要找到真正的过敏原。

    诊治过程中,他知道还有一些相同病症的病患,去了其他药铺,便托人去各药铺看了看。发现这些药铺收治的病患,也都找不到合适的药方,只能对症下药,效果相差无几。

    傍晚,左少阳又给病患们复诊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无所获,病患的病情基本上都停止发展,也不好转也不恶化。左少阳知道,这是因为没有找到病原的原因,到第二天,病情可以会重新恶化,不由心情很是沉重。

    病患和家属们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眼见病情比刚来的时候有明显好转,已经很满意了。到了傍晚,都拿出吃的来吃,病患浮肿已经消减了一些,也能吃一些东西了,歪躺在床上吃着饼子。

    一个四五岁大的小孩,将一块饼子递给了左少阳:“给你吃”

    左少阳微笑摇摇头:“叔叔不饿,你自己吃吧。”

    那孩子的感激他给母亲治病,减轻了母亲的痛苦,也不管手里的东西是不是好东西,反正在他看来是好的就行,所以将手里那块饼子硬塞到了左少阳的手里:“吃啊”

    左少阳拿起来看了看,是一块用野菜粉碎之后,再加糠壳,少许黑面合在一起捏成的饼子。便掰下来一小半,正要往嘴里送,突然咦了一声,仔细看了看野菜饼,急声问道:“这饼子是用什么野菜做的?是不是灰菜?”

    孩子的父亲陪着笑道:“是啊。”

    左少阳立刻又把其他病患手里的吃食做了检查,一大半吃的都是灰菜

    左少阳又检查了病患浮肿和瘙痒的部位,几乎都是在暴露的脸部、脖颈和手臂,躯干等处却没有出现浮肿瘙痒。

    左少阳一拍脑门,暗骂自己观察不仔细,喜道:“我知道什么原因发病了”

    灰菜是一种典型的感光性蔬菜,过敏性体质的人吃了,在太阳底下一晒,就会影响肌体的正常代谢,由此引起浮肿、水疱等皮肤损害。这种病学名叫做“蔬菜日光性皮炎”。除了灰菜之外,荠菜、苋菜、油菜等都容易引起。

    这种病并不是每个人吃了都得,只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吃了,又在太阳底下暴晒,才会诱发皮炎。虽然两个月里很多人都吃过灰菜,但是绝大部分人吃了灰菜不会发病,少数有过敏体质的人虽然有发病的可能,但是由于这两个月艳阳天很少,而且冬春的太阳本来就不如何火辣,所以,诱发日光性皮炎的人非常少,即使有,程度也不重,慢慢也可以自愈。

    而这一天是两个月来太阳第一次这么大这么火辣辣的,而很多人赊粮之后吃了有了力气,都山上采挖灰菜等野菜拌着粮食一起吃,在太阳底下一暴晒,结果,其中过敏性体质的人就发病了。经太阳暴晒的地方,就会出现肿胀、瘙痒的皮炎症状。而没有太阳暴晒的地方,则不会出现。

    病患们望着他,比知道他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他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也能把病治得好个六七分?

    左少阳必须把致病源告诉他们,否则,这种病还会反复发作。便大声道:“诸位相亲,你们这浮肿瘙痒病,是食用灰菜之后,在太阳底下暴晒引起的”

    此言一出,病房数十人一片哗然,先前在田地里遇到的那老妇陪笑道:“左楷模,我们都吃了好多年的灰菜了,也晒了太阳,但从来没有这样过啊。”

    “我这些天都一直在吃呢,我会不会也肿得跟猪头一样啊?”一个男人忧心忡忡道。

    “是啊是啊,左楷模,我们会不会有事啊?

    ……

    病房里立即七嘴八舌说了起来。

    第312章 难得的新药

    过敏性体质就是这样,也许你以前从来不对灰菜过敏,体质发生变化之后,某一天或者在某种情况下却会过敏,左少阳没办法用现代医学知识跟他们解释,只能胡诌道:“灰菜,还有荠菜、苋菜、油菜,都有一种暑邪,这种暑邪感受阳光才会发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灰菜都有这种暑邪,有时出现,有的没有。没有的时候占大多数,所以很多人吃了都没事,是因为吃的灰菜没有暑邪。但是如果有人吃了带有暑邪的灰菜,如果不暴晒,也不会发病,但是,如果在太阳底下暴晒时间长了,就会引发暑邪而发病,病症就是灼热、浮肿、头大如斗、瘙痒、起水泡胸口憋闷等等。”

    他用暑邪来解释,这些人也就能听得懂了,立即并相信了,嗡嗡地议论起来。

    一个老头道:“左楷模,那这灰菜还能不能吃啊?”

    “可以吃,”左少阳道,“我教你们一个方法,可以消除灰菜里的暑邪,再吃就不会生病了。”

    灰菜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野菜,不管是饥荒时期,还是平常,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是挖这种野菜加在粮食里吃,才能维持生活,而这种浮肿病以前也曾经出现过,只是那时候没有这么集中的时间集中的人群出现饥荒,一般都是加在粮食里吃,所以发病比较轻,症状不太明显。也比较分散,不容易引起人注意,而这一次,很多人长时间食用灰菜,灰菜是有小毒的,积累中毒之后,便在第一个艳阳天里集体爆发了,而且来势凶猛,这才引起大家的注意。

    现在听说左少阳有办法吃灰菜而不生病,都围拢过来听。

    左少阳道:“其实很简单,——先采灰菜嫩叶晒干,然后再用滚开水煮,再用生凉水反复漂洗浸泡去毒三天以上,要频繁换水,然后再挤干,便可以食用了。希望你们回去之后,把这个方法告诉左邻右舍,让大人不至于食用灰菜生病。”

    众人都用心记住了,连连点头答应。

    植物日光性皮炎分两种类型,一类叫风毒型,这类浮肿瘙痒程度相对较轻,用散风清热理湿解毒的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而另一类叫毒热型,是程度很重的一种皮炎,病起急暴,高度浮肿,面如满月,日晒处起红斑水疱,甚至糜烂坏死,指甲青紫脱落,并伴有全身症状如高烧,头晕头痛等,可能由此引发其他并发症而导致生命危险。治疗方剂是清瘟败毒饮。外擦用药可以使用左少阳先前配置的止痒消肿药。

    当左少阳提笔写方的时候,又写不下去了。

    治疗日光性皮炎的常用方普济消毒饮是出自清朝,清瘟败毒饮出自金朝,都是唐朝以后才新出的方剂,使用的药中,有几味药是后世才新出的。

    其中,普济消毒饮中的板蓝根和薄荷,最早作为药物使用是出现在唐朝前期的《新修本草》(也叫《唐本草》),但是,还并未广泛使用,左少阳他们药铺就没有,他以前在药材批发商处也没有看见过这两种药。不过,既然唐朝已经作为药材写入官修本草里,肯定已经使用了,或许能在别的药铺找到。这两种药中薄荷是方剂中的臣药,配伍牛蒡子、连翘等药辛凉疏散头面风热,没有这玩意,头面部的消肿不容易退。

    板蓝根在这个方中用处倒不是非常重要,只是加强清热解毒的作用,是佐药,但是,板蓝根这味药太有名了,特别是在非典时期,全国简直卖断了货。所以左少阳印象很深,而实际使用中,板蓝根也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之一,用量非常大。当时唐朝由于刚刚开始发现这种药的药用价值,所以很多药铺都还没有这种药上架。

    清瘟败毒饮中的赤芍则比较麻烦,这种药最早作为药材使用,是在宋朝,所以唐朝药铺里找不到这种药的。好在赤芍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出产,合州附近的山上应该有。

    现在叛军已经被招安,战乱已经结束,对外交通也恢复了,必须尽快把唐朝还没有的药采购回来,或者移栽到自己的药圃里。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用得着,这一次就算能对付过去,下一次如果不能或缺的药,如果不早作准备,只怕到时候只能干瞪眼了。

    要完成这个任务,非合州最大的恒昌药行不能胜任。左少阳决定去找祝药柜。

    叛军被招安的第一天,祝药柜就立即通过衙门的驿站给距离石镜县最近的县城自己家的药行分号发了急令,调集粮食和常用药材到合州总号。祝药柜还急令药行所有分号全部暂时改做粮食生意,从各地组织粮食运往合州。

    当天晚上,距离最近的双槐县和太和县的恒昌药行分号的粮食运输队就把粮食运到了药行。

    在唐朝,粮食不是专营,民间可以自由买卖,官府并不禁止,当然,类似这场战乱中粮食特别紧张时除外。官府也鼓励民间长途贩运粮食进行调剂。但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像粮食这样大宗物品的运输成本很高,所以,一般都是在几百里范围内的运输贩卖,超过千里以上的长途贩运,除非是利用大船海运或者航道运输,光靠骡马运粮,成本会高得吓人,百姓无法承受,这样贩运的粮食由于成本太高赚不到什么钱。

    所以调运粮食,只能从合州所辖的数个县城调运,这些地方本来就是高粮价,再加上高额运输成本,运到合州城里,粮价已经跟官府现在出售的粮价差不多了。赚取的利润也不高。

    但是,祝药柜之所以还是下令暂时调集粮食运到合州出售,主要目的还不是赚钱,而是他这两个月对饥荒感触太深了,实在不忍心看着饥民缺粮饿死,而又了解到官府从军队接受的移交出售的粮食并不太多。为了解合州燃眉之急,通过大量粮食的运入,平抑粮价。

    左少阳找到祝药柜的时候,恒昌药行门前很是热闹,他们已经重新招录了一批伙计,正忙着卖粮。粮价跟官府一样。

    见到左少阳来了,祝药柜很是高兴,自己一家人的性命,可以说都是拜贵芝堂所赐,全家将他待若上宾。搞得左少阳都有些受宠若惊了。

    祝药柜第一句话就是:“小郎中,是不是家粮食不够了?尽管拿,多少都可以,按成本价给你”

    祝药柜笑了:“实话跟你说,成本一贯二钱,算你一贯好了要多少?”

    左少阳抱拳道:“多谢祝老伯,我还真有事情找你帮忙,只不过不是买粮食,我们家的粮食还够吃。——我想找你帮我买一些药。一些新药,合州药铺还没有。”

    “什么药,你说吧,我马上叫人帮你进货。”

    “靛青根和蕃荷菜。”

    靛青根就是板蓝根,蕃荷菜就是薄荷。这是这两种药在唐朝的名称。这两味药虽然是新药,但祝药柜多年老药商,对各种新药也很了解,一听便知道了,说道:“这两味药我的分号都没有。估计只有京城大药行才有。”

    左少阳急道:“京城离这里多远?”

    “单边一趟估计十天左右。来回得大半个月。”

    “啊?”左少阳大失所望。

    “是。现在很多百姓得了大头瘟,头大如斗,治疗这种病需要这两味药。”

    祝药柜也听说了,今天城里来了很多人求医,都是头大如斗,脸上红斑水疱,瘙痒难忍。很多药铺医治效果不佳。说道:“你有办法治这种病?”

    “是的。不过,还需要三味药,除了这两味,另外一味药能在咱们附近山上采到。这两味药就只能找老伯您帮忙进货了。可是,如果来去二十天,时间太长了,这种病如果得到很好的监护的话,只要不引起别的并发症,应该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是,病患会很痛苦。”

    “这样啊,”祝药柜想了想, “要的数量大不大?”

    “单剂量使用不需要很多,因为是配伍别的药吃的,只是生病的人很多,算下来,可能要个一二十斤应该够用了。”

    “那好办”祝药柜一拍大腿站了起来:“我马上去一趟州府衙门。”

    “做什么?”

    “找汤博士,告诉他这两味药急用,让他派出八百里加急,两天就能赶到京城再把货同样用八百里加急送回来,这样来去四天就能拿到药了,这是最快的。”

    左少阳大喜:“这感情好,就怕汤博士不肯。”

    “放心,他是医官,有处理本地突发疾病的职责,这件事交给我来办,你就放心好了。——除了这两味药,别的还要什么?”

    “着急着要的就这两味。别的药不着急,而且数量很多,有的药可能还比较难找。”

    祝药柜一拍胸脯:“你放心,多难找我也给你找到你回去把需要的药有名字的写名字,没有名字的,画图画,然后我派专门的人去帮你采购。”

    第313章 两头牛和一头牛

    左少阳忙拱手道:“这……这可太感谢了不过我不认识画匠啊,我自己又不会画。”

    祝药柜道:“这个好办,我知道衙门旁边有一家文墨店,名叫‘祥云轩”里面掌柜姓文,是个很不错的画匠,衙门有海捕文告要画像的,也常请他画。不过他最擅长的,是画花鸟,也就是花花花草草的,这次饥荒也吃野菜挺过来了,不过家人死得差不多了,店铺也刚重新开张,请他帮你画。”

    “太好了”左少阳喜道。

    “咱们两不用客气,我这条老命还有一家人,还都是你们家救的呢,而且,你在我们药行也有份子啊。你的事也就是药行的事。再说了,治病救人这种东西,积Y德的。交给我你就放心吧”

    左少阳忙拱手感谢。两人一起出门,直奔州府衙门。

    来到祥云轩,祝药柜很文掌柜很熟,祝药柜介绍了左少阳,说了他的要求,文掌柜认识左少阳,两个月前官军护送游街的时候见过,知道是拥军楷模,得知他要画一些草药图之后,很痛快地答应了。看在祝药柜份上,一张画只收左少阳十文钱。

    左少阳很高兴,决定第二天上山采药,先把附近有的药采回来,给文掌柜画出来,然后交给祝药柜统一收购,再卖给自己药铺。将来这种药如果能推开,就由恒昌药行经营。一边形成良性循环。其他的本地不出产的药材,文掌柜再根据左少阳的描绘画出来,左少阳提出修改意见一直改到准确为止。

    商定之后,左少阳回到了贵芝堂。

    第二天,左少阳给病患们复诊之后,发现自己对症用药还是起到了一定效果的,属于症状比较轻的风毒型的病患,大部分浮肿都一定程度上消退了,瘙痒也有所减轻,只是胸口还憋闷。但是,病情比较重的毒热型病患,则没有明显好转。个别甚至进一步加重了,还出现了惊厥症状。左少阳急忙用了清热解痉药之后,这才清醒。

    左少阳让病患和家属耐心等待,说治疗这种病的药已经差人去买去了,大概要四五天时间,等药到了之后,就能很快治愈。病患们只能焦急地耐心等待。

    接着,左少阳背着背篓带着苗佩兰、白芷寒上山采药,当然还带小松鼠做保镖了。现在在蓄水泡田,还不用犁田,所以带上苗佩兰一起去采药。

    这一次他采药的目的很明确,除了治疗大头瘟的赤芍之外,要尽可能寻找唐朝没有的药材,整株连根挖出带回去。

    由于左少阳承租种植药材的荒坡不在兵士耕种的范围,还没有翻耕出来,所以采挖回来的药材还不能直接种植到荒坡上去,左少阳便留出两亩地来栽种这些移栽回来的药材。

    连着两三天,左少阳都是一大早,给病患复诊一遍,然后带着白芷寒和小松鼠上山采药。采挖回来的药能种植的,就移栽到了那两亩田里。

    这几天,又有不少大头瘟患者来到贵芝堂求医。左少阳让丁小三到城里其他药铺看了,也有不少大头瘟患者。治愈了一部分症状轻的,但是重症的却效果不明显。

    对于日光引起的皮肤病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了,并有了一些零散的症状记载。但是,一直到明朝《外科启玄》之前,并没有揭示出真正的病因。而对于植物日光性皮炎,则一直到近现代才真正认识到病因,并结合明清经方总结出了适当的治疗方案。

    所以,左少阳他们贵芝堂对这种病的治疗要比别的药铺好一些,他用的药是对症的,而且大部分的药都具备了,欠缺的两味药还没有运到,只能用其他药材暂时替换,效果肯定比不上原方,但也比其他药铺医馆的盲目治疗效果好得多了。特别是一些重症病人,由于病情大多数没有明显好转,有的继续加重了,便纷纷转到了贵芝堂来治疗。

    左少阳确定这些是植物日光型皮炎之后,便告诉这些病患家属,让他们转告家中吃了灰菜的人,不要在太阳底下暴晒,就不会发病,过些天毒性过去了,就不会发作了。

    这个办法很快便传开了,饥民们差不多都吃过灰菜,当然,其中绝大部分 是不会发病的,只有少数过敏性体质的人,在阳光暴晒下会发病 。而刻意避开日光暴晒之后,得大头瘟的人明显减少了。这些人更是推崇贵芝堂的医术。

    四天后,祝药柜跑来告诉左少阳,通过衙门驿站四百里加急送来的药已经到了,左少阳和祝药柜到驿站取了货,立即配药,给重症病患们服用,当天晚上,贵芝堂留诊的所有的重症病患,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第二天,肿胀基本康复,瘙痒也停止了,只是胸闷还没有完全好。持续 用药又过了一天,完全康复。

    这下子,其他药铺的病患得知之后,纷纷转医来到贵芝堂。贵芝堂仅有十几张床的病房根本住不下,加地铺睡在大堂里,还有苗家租住的大堂,满满登登几十个。陪护家属一律免进,由苗母、李大娘和龙婶三个妇人负责照料。

    这些病患,一个接着一个康复走了。而左少阳教的食用灰菜的正确方法和避免大头瘟的方法传开之后,很少有新得病的病患。所以,贵芝堂的得大头瘟的病患最后都治愈走光了,因为留诊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医治,所以没有出现因大头瘟引发并发症导致死亡的。

    这场病治疗下来,贵芝堂的名气大增,四里八乡很多人都知道了。来贵芝堂就诊的人数也明显有了增加。

    这些天,李大娘家佃租的二十亩地有兵士帮着翻耕播种,在青苗长出来的大半个月里他们是不用劳作的了。所以托侯普帮他们在河滩村花了五百文买了一块宅基地,几兄弟花了几天时间,把老槐村的房子拆了,运到了河滩村盖房子。

    苗家在老槐村的房子却没有动,因为村子里的人都逃荒去了,要卖也卖不掉,就仍旧让它空着。

    田终于泡好可以犁田了,大头瘟病已经治得差不多,左少阳可以空出手来种田了。

    这天早上,天刚亮,左少阳换了一身衣服,带着白芷寒,牵着耕牛,来到贵芝堂旁边的油盐店,也就是苗佩兰家租住的房子前,拍门叫苗佩兰下地。

    他刚拍了两下,门就开了,好象苗佩兰就躲在门后似的,一边肩膀扛着一架犁,另一只手拿着两把锄头,背后还背了一个箩筐,装着干粮和水,瞧见左少阳和白芷寒都穿着葛麻布的短衫,头戴斗笠,脚下草鞋,挽起裤管,身后牵着一头耕牛,扑哧一声笑了。

    “挺好的。只是看惯了你穿长衫,现在突然穿短衫,觉得怪怪的。”

    “呵呵,穿长衫没办法下地嘛。”

    “你咋只牵一头牛出来,另一头呢?”

    “耕地一头牛就够了。”

    “一头牛怎么耕啊?”

    “莫非你是用两头牛耕地?”左少阳奇道。

    “是啊,要一头牛怎么扛肩轭?”

    “嗯,怎么了?”苗佩兰见他奇怪地瞧着自己肩膀上的犁,以为犁上沾有什么东西,忙放下来看了看,却没发现什么不对劲的。

    左少阳走过去蹲下身将那架犁前后左右看了一遍,苦笑道:“你们用这样的犁,难怪一个人只能种五亩地,还要两头牛来耕了。”

    差不多整个大唐时期,农民使用的都是一种直辕犁,只有到了唐朝末期,才出现了曲辕犁,也叫江东犁。这是水田耕作农具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现在是唐初,所以苗佩兰扛着的这架犁,仍然是飞跃前的很落后的直辕犁。

    这种直辕犁是用两头牛扛着犁的,两牛并肩抬着一根长长的肩轭,没有犁盘,犁辕跟牛轭是直接连接起来的,这样很笨重,而且难以转弯。而且,也没有犁评、犁箭、犁建的构件,耕得不深,犁底和犁梢也是合在一起的没有分开,C作起来不能保持平稳,深浅也 不一。另外,犁馋和犁壁也设计不好,达不到翻土、覆土和碎垡的要求。

    苗佩兰道:“犁田都要两头牛的啊。一头牛怎么耕?”

    “嘿嘿,我有办法。”左少阳道,“早知道你是这样耕地的,我老早就改进了,那这二十亩地也早就耕完了。——行了,暂时不下地了,我要设计一种 新犁,比现在的好用得多,而且可以一头牛单犁,这样一个变两个,不仅耕田的速度能加快一倍,而且能耕得更深一些,还能同时翻土、覆土和碎土。可能要 用一上午时间,你在家休息一上午吧。吃了中午饭我们再去。我现在去 找李大哥和铁匠造犁。”

    “我还是先下地去耕着吧?我呆家里闲不住,看着地里没动静,心里猫抓似的。”

    “不用,等犁田之后,有的忙的,还要用耖把泥块都哗啦开,事情还多着呢。”

    第314章 书生犁田

    “耖?什么耖啊?”苗佩兰问。

    左少阳道:“就是一种跟猪八戒五爪钉耙差不多的农具。”

    “猪八戒?”

    左少阳一拍脑门,猪八戒是明朝小说《西游记》里的人物,唐朝人自然不知道,支吾道:“就是一种……这个,我做出来你就知道了”说着,左少阳将手里牛绳子塞给白芷寒,快步跑回瞿家老宅去了。

    木匠李大壮这几天都在忙着跟几个兄弟把老槐村的房子都搬到河滩村里来,他是木匠,两个月前又跟着左少阳他们杀了官军,领了一贯钱的赏钱,便用这一贯钱想把家修缮一下。所以这几天他都在河滩村忙着盖房子。不过,房子还没盖好,一家人暂时借住在瞿家老宅里,这会子天刚亮,他还没有出城到工地盖房子去。

    左少阳找到李大壮时,李大壮已经喝了一大海碗野菜粥,拍着鼓鼓的肚皮,收拾好刀锯带着三个兄弟准备上工地,迎面就撞见了左少阳。

    左少阳只说了一句:“李大哥,今儿上午你能不能帮我做个物件。是耕地用的。”

    “行。”李大壮甚至没问左少阳要自己做什么,转身吩咐三个兄弟自己先去接着盖房子。完了之后才问左少阳要做什么。

    左少阳找来纸笔,画了两张草图,一个曲辕犁图样,一张是粉碎泥浆的农具,叫耖,类似于猪八戒的五爪钉耙,只是耙齿还要多一些,而且比较大,没有耙柄,取而代之的是两根绳索,套在牛身上,一人在后面掌握,跟犁田有点类似,用来将水田里的泥巴耙烂,是春耕整地的常用农具,最早出现在宋朝,现在很多山区比较落后的农村还在使用。

    他另外一边比划着跟他解释具体细节和制作要求。李大壮很快就搞清楚了。满口答应中午之前能做出两架曲辕犁和两架耖耙出来。

    李大壮只是木匠,自然不能作出曲辕犁的铁犁部分,左少阳又画了个草图,拿着跑去找以前定做高压锅的那家铁匠铺。

    铁匠一家很惨,两个月饥荒死了好几口子人,好在铁匠自己活了下来,虽然也差点没死掉。

    左少阳让他做的铁犁并不复杂,把要求说清楚之后,铁匠立刻开始制作,没到中午,便把两架曲辕犁的铁犁部件都做好了送到了瞿家老宅。

    而与此同时,李大壮的曲辕犁也做好了。左少阳立刻组装上,跟自己在现代社会在农村见过的用过的犁完全一样。

    中午吃完饭,两架犁都已经做好装好了,李家兄弟等人都很稀奇瞧着这对他们来说奇形怪状的东西,不知道是啥玩意儿。包括做出他们的李大壮,都不知道左少阳弄这东西是否真的能犁田。所以吃过午饭,也不去盖房子了,跟着左少阳他们下地看热闹。

    左贵老爷是不相信左少阳这奇怪的东西能犁田的,而且,他对农活也不感兴趣,读书人下地犁田,成何体统,他从心里是不愿意让儿子下田干活的,只是,看儿子热情这么高,也不忍心训斥他。毕竟,若不是左少阳这几个月的卖方子治病救人,愣把贵芝堂的名气闯出来,还得了这么多田地、房产,一家人只怕当时就已经被房东赵三娘扫地出门了。

    心中感念,并不等于他对左少阳下地干农活的支持。所以尽管他听说左少阳发明一种能单牛耕种的新犁,能把犁田的效率翻倍,还是没什么兴趣。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不务正业。就算真能翻一倍,他也不想去看。

    灌溉的高架筒车架好之后,持续引水浇灌泡田,二十亩田已经灌水泡好了。

    要先犁田,然后再碎泥浆平整田地。所以左少阳没有带耖,只是牵着两头牛,李家兄弟帮着扛着两架曲辕犁,带着白芷寒、苗佩兰一起出城往地里走。

    这几天的天气都很好,阳光明媚的。

    通过这几天官军临走前的清理,城里城外的死尸已经全部进行了掩埋,大街


热门小说推荐: 剑来 圣墟 夜天子 斗破苍穹 永夜君王 斗罗大陆 情欲超市 大团结 乱伦大杂烩 乱伦系列(未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