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TXT下载

三四中文网->小寒资料集TXT下载->小寒资料集

古代风俗礼仪节日

作者:心随梦寒        书名:小寒资料集        类型:科幻小说       直达底部↓       返回目录

一秒记住 三四中文网 www.534zw.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i.534zw.com

    我国传统习俗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p、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推曾割g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推。推便隐居山。重耳闻之甚愧,为b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y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cha柳戴花等。历代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y、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h酒、挂香袋、吃粽、cha花和菖蒲、斗百c、驱“五毒”等。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nv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nv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nv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nv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nv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fnv们趁织nv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nv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故称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l漫se彩。历代诗人以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c、吃月饼等。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定为y数,两相重,故农历月初为“重y”。重y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j赋诗、喝j花酒、cha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cha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p”,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p,一派“爆竹声除旧岁”的景象。

    兄弟行辈长y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x,构成男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j,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se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男nv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j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g、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nv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yy,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f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se纯为“牺”,全为传83;曹刿论战》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j、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和臣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的礼制。诸侯朝见天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为“朝”。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的礼制。诸侯朝见天,“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合称为朝觐。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x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83;微》有这样的记载“路拱而立。”

    古时一种拜礼,为“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古代的拜礼,为“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拜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f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两膝着地,挺直身,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有这样j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2

    34

    5

    78

    古代男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p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nv。”古代贵族男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待遇,nv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古时nv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yu,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r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f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投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83;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y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沁园春83;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国古代婚姻的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j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古代q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古代人j往、j友的礼俗。人相j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天、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热门小说推荐: 剑来 圣墟 夜天子 斗破苍穹 永夜君王 斗罗大陆 情欲超市 大团结 乱伦大杂烩 乱伦系列(未删节)